郝立新: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的典范🧻《zuoaishipin》🧻🧻🧻修订工作,并广泛征求修改意见和建议,《zuoaishipin》现代化的西方道路难以复制,但要成功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又谈何容易?中国在实现高速经济增长的同时,对公平、民主、秩序和自主等目标的努力也可圈可点。原因何在?我们的经验是:经济无论如何市场化、政治无论如何民主、文化无论如何多元,中央权威断不可缺。中央要有权威,这既是中国道路的重要特征,也是我们始终遵循的政治原则和基本经验。
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政治经济实力的提升,如何在国际语境下提炼优秀的中国文化元素,通过有效的载体与方式,增强中国文化对于国外民众的吸引力与感染力,已经成为文化“走出去”战略的核心命题。,《网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》2日发布,该报告显示,网络语言低俗化现象严重。一些变形自生活中的脏话、利用发音翻新的搞怪词组、网民自我矮化的用语,传播都相当广泛。
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三个层面提出了鲜明、准确的价值要求。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:富强、民主、文明、和谐;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:自由、平等、公正、法治;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:爱国、敬业、诚信、友善。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,科学地诠释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、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。笔者认为,精神文明建设就是要围绕这三个层面着力。,从战国末期到秦汉及魏晋时期,其间贯穿着儒家与道家学说的会通,由此产生了魏晋玄学。魏晋玄学以《周易》《道德经》《庄子》为基础,称为“三玄”。它既讲自然变化,也谈社会人事变迁;既鄙视世俗,表现出超然物外的态度,又主张保持“名教”(身份等级的象征)传统和对自身既得利益的重视,用以论证“名教”与自然的一致性,体现了儒家与道家学说的会通。
辩证观,即对立统一观。中国古代教育家强调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,但也不忽视知识教育的作用。孔子说,“君子务本,本立而道生”“行有余力,则以学文”。同时,他又说,“好仁不好学,其蔽也愚”“仁者安仁,知者利仁”“未知,焉得仁?”没有智慧、没有知识,怎么得到仁德呢?德非常重要,但知识也不能忽视,这是辩证统一的。董仲舒说:“仁而不智,则爱而不别也;智而不仁,则智而不为也。”这就是中国古代的德智统一观:首先是道德教育及其实践,其次是知识教育。德育要通过智育来进行,智育主要为德育服务,德育与智育之间存在相互依存、相互渗透、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。这种教育辩证观不仅体现在德育与智育方面,还体现在其他许多方面。例如,古人云“鸳鸯绣出从君看,不把金针度与人”。明人徐光启反其语曰:“金针度去从君用,未把鸳鸯绣与人。”过去保守的人,制作出绣花品给你,但不把制作绣花品的方法告诉你。徐光启主张把绣花的方法、思路告诉你,这比给你一个现成的绣花品更让你受益。也就是说,教育不仅仅是讲一些现成的知识,还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,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。,社会有形态之别,思想意识也有形态之别。思想观念与社会存在无疑有互动作用,某些思想观念对社会存在会有某种超越成分,但它的主体必然是对现实社会存在的考察和认识,它的超越也必然是以现实的社会存在为起点,无法与现实的社会利益纠葛脱钩。孔子及其后的儒学是帝王认定的意识形态,对此不应该有异议吧?由帝王选用各种手段使其社会化,对此也不应该有异议吧?儒生大量涌入仕途,依附于王权,升官发财,成为官僚地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,对此也不应有异议吧?儒学确实有关怀、同情民众的一面,但从大局说,儒家主流所论所为,对谁更有利?有些学者试图用“文明”、“文化”、“价值”把孔子、儒家与帝王制度分割开来,可能吗?“文明”、“文化”、“价值”难道没有阶级性?面对汗牛充栋的历史资料,能只顾左右而言他?作为历史研究者,不能视而不见!
西方国家强化和提升文化软实力主要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:,要搞创作,第一步要先去体验。我上了大亮山林场,看到过去曾经是光秃秃的一片山,现在变成了一个大森林。这森林不是假的,是这个老爷子退休之后带了一帮人,独自在山里20多年干出来的。林场交给国家的时候,价值近4个亿。我又到了山里头,到了他的家,看到了他农民的老伴儿,农民的大女儿大女婿,还有普通工作人员二女儿二女婿、三女儿三女婿等等一些亲人。我还接触了一些和他共过事的人,听了一些有关他的故事,比如他常背个粪箕到村寨路上捡骡马粪猪粪,给树苗做底肥;到垃圾箱里捡纸杯、装方便面的纸碗,当营养袋,培育“百日苗”。再比如他到农村下乡,吃饭从来都是花自己的钱。有一次他的秘书没有给人家结账,他很生气,让秘书回去补钱,这是他一贯的作风。听到这些以后,说句心里话,我为我曾经有过问号而感到羞愧。
在中华文化里,“身体发肤受之父母”,不是上帝赐予的,人是娘生父母养的,是祖宗一代一代传下来的。所以华人特别感恩父母和祖先,所谓“慎终追远”的“追远”,就是一代一代追寻上去,追本溯源,寻根问祖,认祖归宗。这就是寻根意识,敬祖意识。这种以血缘亲情为根基生发出来的感情,是与生命意识血肉相连的感情,是植根在人性中的感情,是最自然的感情,具有强大的生命力。这种意识代代相传,不断强化,积淀成伦理型的中华文化,最注重人伦道德。,只有用唯物史观来指导理解“传统”和“传统文化”,把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所想的、说的和做的一体化地加以思考,才能知道什么是我们真正的传统,什么是传统里面好的和坏的东西。所以我认为,传统就是人,我们的传统就在我们现在的人的身心举止、思想感情之中。“传统”既不等于“优秀”,也不一定意味着“保守、落后”。我们今天强调传统,意味着应该正视并理解自己的来龙去脉,尊重历史,同时要有反思和自我超越的意识,有担当精神。
依旧是《道德经》中所言:“夫唯不盈,故能敝而新成。”中国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标准,对于公民道德的建设也应在传统的文化资源中汲取养料。道家德性原则所奉行的“不盈”(约等于“不自满”)原则,无疑是对物质极大丰富、经济极大繁荣所带来的精神层面的“盈余的空虚”的最有力的制衡。简单地引入一些道德行为标准,或许便于宣传,却无法解决根本上的问题。只有促使人们对这个以“盈余”为特征的时代展开内心深处的反思,我们的道德建设才能有实质的成效。,从根本上说,网络低俗语言都有其来自现实世界的源头。它们的存在是否会实质性影响语言体系的主流演变态势?似乎不必那么悲观。应该看到,语言体系本身是博大宽容、动态发展的过程,它自有一定的演化规律,自有新陈代谢、推陈出新的能力。当下的一些网络低俗语,基本上属于网络热点的直接投射,待热度消退,自然也就销声匿迹,来得快去得也快,可以依赖语言的自净能力使其慢慢消弭,没必要过分恐惧担忧。而对于某些顽固型的,则需要加以科学引导,尤其是对青少年要加强教育。我们应该有相当的文化自信和语言自信,即便在日新月异的网络世界里,话语的主流依然还会是向上向善、阳光温暖的。净化网络空间,加强监管和引导是必须的,同时也要充分认识语言演化的自身规律,依靠和利用语言系统本身的自净能力来汰浊存清,这种作用更管用,也更长久。